1987年被中國科學院選派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工系攻讀博士學位。199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。1991年4月受聘于加拿大林產品創新研究院(FPInnovations - 原加拿大造紙研究所)。
又是清明節了, 清明節是懷念親人, 寄托哀思的時刻。謹以此文紀念去世了5年多的父親。
父親是一個很隨和、健談和樂觀的人,農民出身,當過生產隊長、村支書。父親雖未做過驚天動地之事,但有很多“傳奇”經歷,這些經歷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,但仔細一想也都在情理之中??偨Y一下,很有意思,也有啟發性。
一、從半文盲到審編
父親只讀過三年書,算是半個文盲,但七十年代曾經遠道北京,被邀請作為一本書(關于怎樣養豬)的審編,別的審編大都是農學院的教授和講師。父親是審編成員中唯一的農民, 有點出乎意料之外。父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,沒有高深理論,但有很多養豬方面的實踐經驗,而且當時我們村還是養豬的先進單位。作為村里的副支書,父親被選為這本養豬書的審編,與專家教授平起平坐,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時勢造英雄,父親趕上了那個大力發展養豬的年代。另外是他很勤奮,能帶頭干,平常喜歡看報和資料,自學了不少知識,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尊重。七十年代能從農村去北京審書,住在當時高級的“華僑賓館”,審了一個月, 很不簡單。當年從北京歸來,帶回了北京的蘋果給我們吃,那是我們第一次吃蘋果,味道很好,雖然很多年了,但現在還記憶猶新。
二、從“泥腳桿子”到出國觀光旅游
父親小時候很貧窮,青年時做過苦力(我們當地的土話叫打“發腳” - 即推“土車子”,因為那時沒有汽車和火車,長途運輸全靠土車子),是真正的“泥腳桿子”,走路真的是走夠了。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,父親乘汽車從鄉村老家到縣城(寧鄉),從縣城到省會(長沙),又乘火車從省會到首都北京,再乘飛機飛越太平洋,到了加拿大,一路上每站都有兒子接送(這也是有五個兒子的好處)。
出國半年,周游了加拿大和美國的很多省和州,對北美社會,人民,生活有了親身的了解,開擴了眼界,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。真是出乎他的意料,從沒想到過。但是子女多, 還是好(共7個),其中一個趕上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機會,考上了公派留學生,學業有成,最后定居國外。帶大小孩不容易,但一旦有點出息,自然首先要報答父母。所以父親雖是“泥腳桿子”出身,能出國觀光旅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有耕種,就會有收獲。
我小的時候,恐怕只有十來歲吧,跟父親去拖過一次土車子。父親后面推,我在前面拖。先把一頭豬送到收購站,然后到煤礦運一車煤回家,來回有四五十里路。 大部份路是山路, 很多陡坡, 當時正好是炎夏(氣溫在攝氏三十多度), 父親推了三、四百斤煤,硬是冒著酷暑,一步一個腳印的推回了家,一路上不知流了多少汗水。我是拖車的,沒有費很大力氣,但得了一次體會艱辛,終身難忘的經歷。
有了這么一次經歷,后來每次碰到困難,都感覺不到艱難了。在推煤回家的路上,路過我們村里的一些農民家,大家都對父親很客氣,有給茶水喝的,有倒水洗臉的,還有給瓜子招待的,這是因為父親在村里當副支書口碑很好。同時,我也感受到了農村的農民雖然很貧窮,但很樸實,很助人為樂。
我離別農村很多年了,每次回國,到鄉下,總感覺真正回到了家,總喜歡在左鄰右舍及親戚家坐一坐,還是那樣的親切,畢竟我們的根還在那兒。
三、克服語言障礙,增進交流
父親只會說我們當地的土話,不會說普通話,更不會說英文。但是到了外面,不論是國內,還是國外,都能和人交流,而且經常是滔滔不絕,有理有據,很多人都誤以為父親是干部或者知識分子出身。父親是喜歡和別人交流的人,不管別人聽得懂,還是聽不懂, 他總是盡力地說,再不行(如碰上老外)就做手勢。久而久之,雖然聽者不是全能聽懂,但總也明白一些。就靠這種毅力,父親不論到哪兒,總能和人交流,總能結交新的朋友。
感悟:出門在外,膽子要大一些,多接觸,多和別人交流。
四、六十三歲學英文
父親六十三歲時出國到加拿大,普通話都說不好,但居然還學會了英文字母,真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。原來父親在國外時,每天都出去散步,到處看看,一走就是幾里,甚至十幾里?;貋頃r有時迷路,只好在路上用粉筆做記號,兒子開玩笑說,你這樣“鬼鬼祟祟”,別讓加拿大警察把你作“間諜”抓起來了,還是學學英文字母比較好,這樣能認識和記住街道名字。
從此他痛下決心學英文字母,每個字母都標上中文發音,每天都練,而且兒子每天下班回來還要“考試”,這樣一來,很快就大功告成,26個英文字母全學會了,還學會了和老外打招呼,“Hello”(你好)、“Bye-bye” (再見),后來給國外的兒子寫信也不用請人幫忙寫英文地址了。因為形勢所迫,且有決心,學會英文字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60多歲的人都能從頭開始學英文,何況二、三十歲的年輕人呢?
五、享受比 “外國專家” 還高的待遇
父親不是什么專家(即使“養豬專家”的稱號,還得讓位于母親),但曾經也享受到比外國專家還高的待遇。吃飯、赴宴總是被邀坐首席,好煙、好酒相待,真是出乎他自己的意料。原來在2003年, 在加拿大的兒子被國務院外專局邀請作為造紙方面的外國專家, 回國到湖南岳陽造紙公司作技術指導,因沒有時間在鄉里陪父親,動員老人家一起到長沙和岳陽看看。
兒子孝心重,每次領導請客,總是把父親也叫上,而且告訴陪同的領導,這是我父親,大家見是專家的父親,所以一定要讓老人家坐首席,而且敬煙、敬酒、敬菜,弄得父親還有點不好意思。所以,父親雖不是什么專家,但被待為上賓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兒子的成就,也有父母的一份功勞,受到禮遇也就是自然和應該的了。
六 、在大會做報告
以前我們村(也叫大隊)是”農業學大寨”的先進單位,作為省里、縣里的樣板,經常有人來參觀,或者被邀請去一些別的地方或大會作報告。作為村里的副支書,父親有時被安排作大會報告。因為文化水平不高,又沒有人幫忙寫講稿,加之聽的人一般有很多,所以作報告前總有些很緊張的感覺,但父親每次作報告并沒有出現怯場、難看的局面,總是順利完成任務,真出人意料。
父親知道自己作報告很緊張,所以每次作報告之前,先喝上幾口酒,以此壯膽。作報告時條理清楚,把要點列上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……,聽眾聽起來很分明,這樣報告作下來,效果還不錯。所以知道自己的弱點,采取相應的措施,準備充分一些,能把大會報告作好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給大會作報告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但是不怯場,多準備一些,還是可以克服心理壓力的。父親的這些招數,還傳給了別人。在加拿大時,媳婦大學畢業之后找工作,有家單位對她有興趣,但要面試,因為這是第一次,而且要用英文,使她很緊張。父親知道了,告訴她不必緊張,去之前喝幾口酒就能解決問題。人著急的時候什么建議都聽,媳婦平常滴酒不沾,但面試之前喝了幾口,酒一下肚,果然膽子大了些,不但“無所畏懼”,而且“紅光滿面”,面試自然順利通過。
結 語
父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,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, 但都在情理之中